济南代孕套餐Test tube knowledge

向上突围:广东加速迈向科技创新强省

发布时间:2020-01-30  浏览量:309

“天琴一号”是我国首颗国家立项、我省高校牵头的探测空间引力波的技术试验卫星。
图为搭载中山大学“天琴一号”卫星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现场。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2019广东科技创新能力有多强?扫码看详情记者观察回顾2019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从省政府1号文重磅发布“科创12条”,到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再度蝉联第一,“向上突围”“创新驱动”依旧是关键词。
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又赋予广东创新新的时代内涵,粤港澳协同创新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蹄疾步稳,奋发有为。
一年来,围绕补短板、建生态、促协同,广东同步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南粤大地、湾区内外,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更加创新的姿态正不断涌现。
补短板,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省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1月29日,在深圳召开的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工作现场会作出部署。
8月底,第三批省实验室启动建设,至此,省实验室总数达到10家,布局基本完成,成效初步显现。
这一年,广东还启动首批13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推动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集中进驻……瞄准核心竞争力、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持续发力,广东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短板正加快补齐。
建生态,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12月1日起,重大修订后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广东自主创新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地方法规的形式予以确立。
从创新大省向创新强省的转变,离不开对体制机制的大胆改革。
这一年,聚焦体制机制弊端与发展“沉疴”,全省各级科技部门大刀阔斧,由传统的项目管理转变成为科技创新服务,着力营造创新良好环境。
揭榜制、科技创新券……一系列改革措施接连出台,而以省政府1号文发布的“科创12条”,更是密集推出了60多项具体政策,专家评论称“干货足、亮点多、突破大”。
良好生态培育出强大创新动力,这从广东企业创新活力可见一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单打冠军”引人瞩目:深圳奥比中光仅5年发展,便成为全球继苹果、微软后第三家可量产消费级3D传感器的企业;佛山伟邦以一款电梯人机交互的液晶显示屏打入市场,成为全球七大跨国电梯厂商之一……促协同,粤港澳创新合作更加紧密——“联合实验室提供了新平台,有助于三地科创合作的长期规划,我对前景非常期待。
”12月19日,正式接过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的牌匾,实验室主任、暨南大学教授邵敏难掩兴奋。
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的正式授牌,标志着广东促进粤港澳协同创新再落一子,持续布局。
这一年,粤港澳科技合作与资金跨境使用机制正式确立,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向港澳开放,项目资金可直接跨境拨付到港澳;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合作载体不断扩展;我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港澳共享,港澳原始创新资源与广东产业资源加速融合……如今俯瞰大湾区,以深港、广珠澳“两廊”为主骨架的大湾区创新布局正加快形成,融研发、转化、制造为一体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正快速打通。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在10月底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发出“回音”。
报告显示,2019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再度蝉联第一,连续3年领跑全国。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始终秉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勇立潮头、大胆创新。
进入新时期,广东更以区域创新“领头羊”的姿态,向上突围,加速迈向科技创新强省。
而随着粤港澳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不断深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轮廓亦愈发清晰。
年度案例省政府1号文:“科创12条”“科创12条”是以2019年省政府1号文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12条政策、60多个政策点涉及区域创新、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四大方面,在全国率先提出一系列具有超前性、突破性政策措施,如省科技计划项目向港澳开放、建立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等。
“科创政策不能‘躺在纸上’,而应落实到创新工作的每个环节。
”省科技厅副厅长龚国平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近百页厚的“工具书”——8部门联合印发的“科创12条”实施指引。
“企业研发省级财政补助申请,组织实施单位: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联系电话:020-83163873。
”记者翻阅指引注意到,不论是人才签证办理、企业家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还是科技创新券申领兑付、重点实验室申报管理,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人才关心的政策,这里都涵盖了包括流程图、受理部门及联系电话在内的“操作指南”。
一年来,以“科创12条”的深入实施为出发点,广东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成效凸显: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更趋完善,预计今年全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超过5万家,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8万家,科技型企业继续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中“挑大梁”;随着粤港澳科技合作与资金跨境使用机制正式确立,截至目前,已有11项港澳机构牵头或参与的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获准立项。
大湾区科技创新钱过境、人往来、物流通更加便利,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在“科创12条”的支持下,省实验室大胆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运行机制,聚集大批人才,高水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鹏城实验室与华为共同研发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型信息类重大科技设施——鹏城云脑Ⅱ;松山湖实验室瞄准新材料,攻坚新型锂电池关键技术……“科技行政部门由项目管理者向创新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转变,就是要打造‘东西南北中,创新到广东’的共识。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全面优化创新生态”仍是我省科技工作的重要课题,新一轮广东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将启动,我省将持续全面推动“科创12条”政策落地见效。
“天琴一号”成功升空入轨12月20日上午11时22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搭载中山大学的“天琴一号”卫星在太原升空,奔向浩瀚星辰。
891秒后,“天琴一号”卫星与运载火箭顺利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将在轨验证多项核心关键技术。
“天琴一号”是国内首颗国家立项、高校牵头的探测空间引力波的技术试验卫星。
其成功入轨的背后,一系列基础设施与科学装置早已在我省布局。
2015年,“天琴计划”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正式提出。
5年来,天琴引力物理研究中心落户珠海,将激光角反射器送上了嫦娥四号“鹊桥”号中继卫星;今年初落成的激光测距台站,成功收到来自月球上全部五个激光反射镜的回波信号,实现高精度地月距离测量。
目前,位于珠海的“天琴计划”科研综合楼、1万平方米山洞超静实验室正在建设中;“天琴计划”地面模拟装置落子深圳,建设总投资预算超过10亿元人民币……长久以来,我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亟待加强,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仍受制于人,科创驱动力存在不足。
如今,这一局面正得以扭转。
继去年发布《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后,今年,我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8亿元支持13项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以进一步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作为我省科学家领衔的重大科学计划,“天琴计划”位列其中。
“天琴一号”升空的背后,是广东积极争取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大力助推。
统计显示,广东已成为国内“十二五”以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建设较多的省份之一。
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国家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南海海底科学观测网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进驻,标志着在信息、生命、材料、海洋、能源等重点学科领域,具有广东特色、多领域交叉、引领未来颠覆性技术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
区域创新能力全国三连冠11月在深圳举行的第21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广东科技企业带来的一系列最新技术与成果,将未来生产生活的智能化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
就在高交会开幕前的半个多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出炉,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再度排名全国第一,连续三年全国居首。
解码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三连冠”,专家给出答案:企业创新挑大梁,基础研究补短板。
企业创新能力强是广东区域创新核心优势的重要来源,在广东,企业始终是创新的主体。
这在《报告》中得到体现,在5个一级评价指标中,广东“企业创新”得分优势明显。
预计2019年广东研发投入总量将超2800亿元,占GDP比重预计达2.8%。
“广东企业反映出在研发投入、产出、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的强劲创新能力,相比较其它省市而言,领先优势在扩大。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柳卸林评价。
传统优势继续保持,薄弱短板则在加快补齐。
在《报告》中“知识创造”评价指标中,广东排名上升1位,升至第3。
主要通过研究开发投入、专利和科研论文来衡量的知识创造指标,侧面反映着区域源头创新能力。
2019年,广东瞄准核心竞争力、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持续发力,薄弱短板加快补齐。
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聚焦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及新概念材料等方向全力推进科研创新。
2018年成立以来,该实验室共发表文章75篇以上,包括4篇Nature正刊文章。
作为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介绍,该研究院将源头技术导入后,便集中精力进行产品开发,推动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如今,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全省已经有219家。
“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不断提升高端前沿技术领域创新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卫华建议,广东要尤其注重在资助体系中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加强对未来10年可能产业化的颠覆性技术的前瞻性研究。

参考资料